合肥未来大科学城。 记者 郭如琦 摄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安徽合肥考察,目光始终聚焦科技创新。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到安徽创新馆,再到合肥滨湖科学城,跟着总书记的足迹,来看合肥的“变”与“不变”。
地点之变
2016年4月,总书记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要求“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0年8月,总书记参观安徽创新馆,指出“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2024年10月,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目光始终聚焦科技创新。考察地点的三次变化,从创新平台建设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战略科技力量,可以看出,合肥在全国科技创新的地位不断提升,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变”与“不变”的背后,体现出合肥科技创新的迭代升级与深层次变革。
借力科教资源,合肥牵手中国科大,开启半个多世纪的情缘,给予倾城之爱。为给中国科大师生开辟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路”,2012年,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中国科大、合肥市四方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安徽省最具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国科大不负重托,科大师生始终在世界科技最前沿努力奋斗,以实际成绩回报——中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佳佳”诞生,“墨子号”量子卫星、“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世界首条量子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全线贯通,成功研制国际先进水平的锶原子光晶格钟……一所大学,让合肥这座城市的脚步更加矫健。中国科大,增添了合肥的创新气质,更赋能了合肥创新力量。
延长创新链条,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到如今的59家新型研发机构,合肥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已经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集聚人才5000人左右、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呈现井喷式爆发。
2019年,中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正式运营,成为展示全省科技创新成果的对外窗口。
与此同时,更大的“城中城”正在崛起。
为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肥布局建设滨湖科学城,一座涵盖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和成果转化区的科学城拔地而起,成为国家实验室和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与集中展示窗口。
如今,规划面积达491平方公里的合肥滨湖科学城,包括肥东、肥西、包河、蜀山、庐阳五个县、区的部分区域,覆盖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蜀山经开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肥东经开区、肥西经开区、包河经开区),一个个“国之重器”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这里成长壮大。
从中国科大到安徽创新馆再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的创新势能,从一座高校为原点出发,不断蔓延、辐射,最终成为一座城市的格局。
八年间,殷殷嘱托,指引着合肥不断寻找前进的最优路线。合肥在锻造“第一生产力”的路上,一路驰骋。
发展之变
“安徽的科技创新,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你们这里各种要素条件集成优化的必然趋势。”这其中,既有一以贯之的关注,又有不断深化的要求。
三次考察,合肥滨湖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林都在现场。在他看来,三次考察反映出了合肥的三次“集聚”——科教资源集聚、先进技术集聚、创新要素集聚。
人才带来技术、技术发展产业、产业营造生态,循序递进的创新链条,正是合肥的发展之变。量子科技是缩影之一。
2016年,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总书记对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肯定:“很有前途、非常重要。”由潘建伟院士带队,一批中国科大师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存储、超导线路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磅技术成果,创造多个“世界首个”。
源头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了量子科技产业的发展,量子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合肥成长,本源量子、国盾量子等一批企业引领业界。瞄准未来产业赛道,合肥构建形成“6+5+X”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明确重点发展量子信息等五大先导产业,并出台多个“真金白银”的政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打造覆盖全周期的转化服务体系,激励更多的技术创新、产品落地和人才引进。
高校担当、政府扶持、市场踊跃,“量子大道”越走越宽,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在合肥挂牌运营,合肥量子企业集聚数、量子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前列。
量子科技从高校院所的“书架”走向了“货架”。2024年,在合肥滨湖科学城里,一件件量子科技的应用成果在展厅当中展陈,为全球用户提供来自中国的量子科技解决方案。
面对发展之变,合肥再次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答卷。“合肥不仅在前沿赛道中取得了技术成果,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科技成果也在引领浪潮、加入创新队列。”陈林说,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到抢占产业制高点、爆发式增长,每一次站在创新发展的风口,合肥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
千年积淀孕育出江淮智慧,合肥牢记嘱托,拓展认知,把握机遇,用发展之变将“创新”刻成座右铭。
使命不变
2016年,中国科大校园内,科大学子围站在总书记身旁时,江俊正在实验室里进行智能化学的研究。同学们兴奋归来,向他描述着和总书记亲切握手的场景,不停重复着那句殷殷嘱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江俊知道,这是总书记寄托的期望,也是青年科学家们应当主动肩负的使命。“合肥爱才、惜才,给予青年人才充分的成长空间,促使我决定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立业、安居。”
身为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这些年来,江俊带着学生们研究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化学研究效率。2021年,他们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10月27日,他们对外发布机器化学家系统1.2版,帮助科研人员进一步提高研究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八年前,那群向江俊激动描述见到总书记场景的学生,如今依然跟在他身边,在物质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攀登高峰。而当年因埋头实验与总书记“擦肩”的江俊,在今年10月17日,向总书记汇报了他们的科研成果。
时光迁移,使命不变。江俊对科研的不懈追求,亦如合肥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从市级层面组建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科技创新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全局工作;出台《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打造骆岗公园、未来大科学城等一批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超级场景”;高起点布局建设“科大硅谷”;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推进人才项目“评定分离”改革……
咬定“创新”不放松。如今,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科技创新能力跃升,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引领产业创新体系突破,以科大硅谷促进创新创业生态深入优化,一个“Y”型的城市创新战略格局在合肥逐渐形成。
时光易流逝,使命愈坚定。合肥将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打头阵”的历史使命,坚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合肥力量。(刘小容)
手机扫一扫也能查看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新闻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Copyright © www.ahkj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34120220005 |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4116号-1 |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51号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 举报邮箱:282894585@qq.com、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248号交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