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科技报旗下新闻网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
  • 安徽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当前位置:首页 > 视 点

    皖院学子三下乡——指尖非遗的“大手拉小手”之旅

    来源:安徽科技报 责编:周雪晴 发布:2024-07-16 14:07:30 0

    让孩子们动起来,让非遗活起来!在一年一度的“三下乡”之旅中,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学子们踏入乡村,探访非遗之美,领略匠心风采,激活传承密码。

    竹编课堂 小手艺里的大匠心

    “这个竹篮子是怎么编出来的呀,好漂亮呀!”“竹子编的包也太精致了!”屋里传来一阵阵惊叹和崇拜声音,这里是非遗竹编学习的现场。7月10日上午,独山镇游芳冲村的小朋友们来到村委会,与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团的大学生们一起学习竹编技艺,一场非遗文化传承教育活动由此展开。

    “快自己试试,不会我来教你!”六安市非遗竹编传承人邹红老师摸着孩子的头亲切的说道。她戴上眼镜,一步一步地向孩子们展示,她不断重复演练,细心教导,讲解技巧。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在她的指尖流转,心与心的传承在大手与小手间传承交接着。

    小朋友们看完邹红老师的演示后,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学生们一边仔细观察邹红老师传授的编制方法,一边投入实践,按压、取放、挑拨、固定……细细的竹条在指尖飞舞。他们边练习,边指导小朋友们。在大手和小手的共同努力下,一根根竹篾在指尖交替纷飞,散乱的竹蔑也渐渐有了形状。

    “快看!我和大哥哥最先完成啦!”小朋友脸上挂着满满的成就感,喜悦溢于言表。邹红老师看着完成作品后开心无比的孩子们,很欣慰的说:“学习竹编要从娃娃抓起,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教多少遍都愿意!”

    竹编入心,方能竹木生花。在竹编体验课中,青年学子提升了对竹编艺术传承的兴趣和认知,潜移默化地将竹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茶艺课堂 一片绿叶的文化传承

    在独山这个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小镇里,非遗不仅有竹编,作为六安瓜片的原产地,茶文化也在这个地方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清澈的热水腾起丝丝白烟,几捻枯叶落入青瓷,茶水相融,含蓄的清香拂过脸颊,小屋已经蒸汽缭绕。7月11日同学们走进了茶艺体验课。

    “孩子们坐好啦,我们要开始上课喽!”安徽省科技特派员、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师何晓梅为同学们讲授“传承国粹,知茶识礼”的茶艺体验课。茶的分类、茶道礼仪、茶叶冲泡技巧及文化内涵都是何老师的讲解内容。她摆开茶具,示范讲解泡茶步骤,一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赏心悦目,举手投足间,将中华茶文化的魅力与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大学生带着小学生,三人一组摆开茶具,跟着老师边学边做,在温杯、置茶、泡茶、分茶、倒茶……沏茶、持杯、赏茶、品茶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兴趣。

    “好香的茶呀!”小朋友的一声赞叹引得屋里众人纷纷笑了起来。在茶香四溢的氛围中,大家无一不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团成员王娜娜说,“传承国粹,知茶识礼,这次茶艺体验课打开了我对茶文化的新认知,让我明白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也充满着对生活和他人的尊重,传递出平和心态,以礼待人,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

    非遗“上网” 让传统开出“新花”

    非遗在新生代群体中慢慢消逝,历史的年轮“一路碾压”,使得很多传统成为过去、成为记忆。在线上经济、网络力量的助推下,非遗也可以走起时髦的“网络路线”,让传统与时代结合,让文化与市场融合,使非遗焕发生命力,让传统开出“新花”。

    “我爷爷就是篾匠,家里生活用品很多都是竹子编织的”实践团成员徐苗苗说道,“我从小对竹编产品就有浓烈的兴趣,现在很荣幸能借助三下乡的机会走近非遗竹编。”作为实践团的队长,她注册成立了“翠竹匠心工艺美术品工作室”,在三下乡期间带领实践团成员们走进独山镇康宁竹编厂,学习竹编技艺,借助直播、短视频助力非遗竹编的传承发展。

    此次暑期三下乡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实践体验课,更是文化内涵学习的思政教育课。非遗文化“大手拉小手”之旅让更多的新生代力量关注非遗,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文化思想。相信这些宝贵的记忆,定会在青年学子心中种下一颗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王凌紫 )

    手机扫一扫也能查看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址举报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感谢各位监督反馈。
    • 举报网址:https://www.ahkjxww.com/shidian/37218.html
    • 广告 重复、旧闻 格式问题 低俗 标题夸张 与事实不符 疑似抄袭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