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科技报旗下新闻网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
  • 安徽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速览

    凝聚文化力量 抒写美好安徽

    来源:安徽新闻网 责编:王雨若 发布:2024-02-04 15:02:28 0

    走近安徽,共叙情谊,共话合作,共谋发展。2月2日,近百位在京文化艺术界人士汇聚一堂,与美好安徽同向而行,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助力献策。本报摘登部分与会人士发言,展现他们为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出实招、求实效的智慧与热忱。

    2月2日下午,安徽省在京举行文化艺术界人士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座谈会。省领导与有关文化艺术界人士共聚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共谋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计。图为座谈会现场。本报记者 杨 竹 摄

    文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刘玉珠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文旅部原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我国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0多万处,大部分低级别的文物还没有得到系统的保护。从今年开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对低级别文物的保护利用开展试点和示范。我们选择了两个地方,对成片的传统村落民居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其中一个地方就在安徽黄山市歙县。除了呼吁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还会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仅仅保护低级别文物,而且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连在一起,开展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项目。

    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专家判断,墓主人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考烈王,这是楚国迁都后第一个高等级大墓,大家期待出土的文物会很丰富,而且价值很高,将是2024年全国轰动性的一次考古发掘。我建议,在做好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同时,能对发掘过程开展实况直播。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当地可以建设高标准的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丰厚考古成果,打造文化旅游项目,以文物的力量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戏剧在美好安徽建设中大有可为

    陈涌泉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安徽是戏剧大省,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古老的徽剧和最具青春活力的黄梅戏融合发展。尤其是黄梅戏,是当代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最喜欢的剧种之一,是安徽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安徽戏剧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是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作用的一股重要文化力量。建议着力构建梯队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尤其是要培养编剧、院团管理等人才队伍;保持剧种特色,在守正创新上做文章。戏曲只有沉下去,不断在基层巡回演出,才能真正传得开、留得下。

    建议鼓励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戏曲积极拥抱互联网,重视现代全媒体传播手段,助力黄梅戏再度“破圈”。自觉主动走出去,推动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戏曲走向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相信安徽戏剧在美好安徽建设进程中一定大有可为。

    推动文艺由高原迈向高峰

    袁新文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近年来,《人民日报》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宣传思想工作一直密切关注,进行了及时深入的宣传报道。我们还发挥文艺宣传的优势,在文艺副刊上刊发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以文艺的视角展现徽风皖韵、反映时代变革,都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可以说,从乡村振兴到城市建设,从人间烟火到绿水青山,从梨园新姿到文脉传承,我们全方位展现了大美安徽的风貌和气韵。

    安徽人文资源丰厚,文化特质鲜明。新时代以来,安徽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获得一大批国家级的大奖,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就被誉为现象级的精品佳作。如今,安徽围绕推动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持续加强文学、舞台艺术、影视、网络文艺创作,实行重大创作项目“揭榜挂帅”机制,设立安徽省文化精品发展基金,创办新安文学艺术奖。相信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文学艺术由高原迈向高峰,其实践经验也将给文化艺术界带来有益启示。

    让丰厚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传下去

    何兰生

    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安徽在推进文化振兴、文化传承方面出实招、干实事。安徽文化底蕴丰富,区域文化特色鲜明,皖南、皖中、皖北的文化各有风貌,如何把这些文化从历史上、从书本中激活、传承,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传承怎么做?在文化产品打造方面要孵化区域性的文化发展中心和平台,要“有人有物”,要说成果、说产品。成果和产品,既包括对我们区域文化的理论研究,也要包括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产品等,只有这样,深厚的文化资源才能活起来。发展我们相关的文化产业,要围绕供应链和衍生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区域文化就能够传下去,且区域文化发展壮大之后也必然会造福所在区域的人民。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聚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安徽音乐艺术发展可圈可点

    韩新安

    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安徽出台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指导性文件,并配套具体的举措、量化的指标,这对安徽音乐事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安徽音乐最近几年在人才建设、创作演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尤其是在去年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更是有了突破性成绩,比赛中唯一一个男声传统民歌演唱获奖者,就是我们安徽籍选手。安徽音乐人才很多,但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化教育的音乐学院,希望能充分发挥音乐协会的组织优势,充分挖掘学生队伍的人才优势,为安徽音乐艺术再上新台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记录好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陈二厚

    新华社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社客观描绘安徽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的大好态势,报道展现7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的生动实践,展现用心书写心怀国之大者的安徽。二是聚焦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展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安徽。三是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安徽落地,全景展现新发展格局中的安徽。四是聚焦经济宣传强劲性的主题,生动记录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安徽。第五是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宣介世界地图上的安徽。第六是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深入总结改革发展新探索的安徽。第七是聚焦地方名片、网红资源的创新表达,面向全网,以大流量传播出圈出彩的安徽。我们将持续宣传好安徽省委、省政府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顺势而上、扎实工作的新面貌,全面记录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安徽篇章。

    参与文化建设深耕“安徽题材”

    严从华

    浙江天光地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出生在黄山。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直从事影视文化工作,我热爱家乡,也积极参与安徽的文化建设。我认为,这次座谈会,是安徽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章的冲锋号,也是对我们游子助力家乡的总动员。

    热爱家乡,宣传安徽,是我们安徽人的责任。我在安徽总共合作拍摄了9部电影、电视剧,目前正在谋划两部大剧。随着影视行业发展变化,需要我们从业人员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市场,深耕作品选题,提高制作水准。安徽可做的影视题材很多,如大别山红色革命题材、长江环保治理题材、工业科技新能源题材等,安徽的影视产业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到国内现代化的电影制作环境中来。在安徽一系列影视剧扶持奖励政策下,我建议可以集全国力量打造重点项目进行宣传推广。

    喜迎文化繁荣发展新机遇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的现代化发展快车道,安徽的文化建设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一名祖籍安徽的文艺工作者,感到格外欣喜和振奋。

    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融汇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精华,孕育了安徽文化艺术的独特精神气质。认真梳理安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两个结合”的发展脉络,发掘典型、总结经验、启示内容,大力推动“两个结合”的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答题。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安徽能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文艺评论事业加速发展,为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红色文化资源是力量之源

    龙平平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著名编剧

    安徽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在全国都屈指可数。从建党、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安徽人民一直敢为天下先,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文艺创作留下取之不尽的素材。拿改革开放来说,安徽至少有三件事不可替代:1978年小岗村的大包干;1979年邓小平发表“黄山谈话”,是中国旅游产业的开篇之作;没有邓小平同志对芜湖傻子瓜子的判断和评价,民营企业立不住,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起来。像这样鲜活的故事,安徽在各阶段都留下很多。拥有这么好的红色资源,应该深度挖掘。

    作为一个安徽人、一个烈士的后代,在编写《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觉醒年代》等作品上,我都注入了浓厚的安徽色彩和情结,这些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力,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现在正需要给人民鼓劲,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建议安徽可以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可操作实施的方案,争取每年都能推出一批像《觉醒年代》这样的文化精品。

    用影像美学展示美好安徽

    李舸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我与安徽的缘分长达30多年,现在也是安徽很多艺术乡村的“荣誉村民”。一直以来,我关注安徽的艺术乡村建设。用艺术唤醒乡村、用文化振兴乡村,已经从一句口号变成现实。近年来,通过图片、短视频、融媒体的引导,通过海量的传播,我们的艺术乡建活起来,村居环境靓起来,村民生活富起来,盘活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十年来,我先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以宣纸为载体的中国传统风格影像艺术活动,展示我们安徽的美丽,讲好我们安徽的故事。要不断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善于运用新的叙事、新的形式提升我们的审美意蕴,用新技术、新媒介为文艺创作赋能,提高文艺的原创力,用时代知识对接文化传统,以文艺精品弘扬中华美学的特征。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宝贵的资源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产品和文化产品。

    丰厚积淀是自信自强的资源

    王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不管走到哪里,大家一听说我是桐城人,都会赞叹我生在一个有文化的地方。在推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花在文艺事业上的钱是收益千年的投资。这次座谈会的召开,体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和远见。

    丰厚的人文历史沉淀,是安徽文化自信自强的宝贵资源。新文化运动、红色文化等,都是安徽美术家呼应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领域。我们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既要全面推进安徽文艺工作的整体发展,也要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上着力培养更多文艺人才,推动创造更多精品力作。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展国内国际文艺交流,激发安徽文艺事业活力,寻求外部力量赋能,助力安徽文艺不断发展繁荣。

    安徽是曲艺界一块“火地”

    姜昆

    中国曲艺家协会原主席、著名曲艺家

    在安徽,曲艺作品备受欢迎,曲艺演出市场火热,曲艺发展基础坚实,因此安徽被全国曲艺界誉为“火地”。安徽的曲艺演员、曲艺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曲艺艺术的最高奖——牡丹奖。2009年以来,“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落户安徽合肥,举办了七届,在全国获得广泛好评。“包公杯”用曲艺特有的方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了廉洁教育覆盖面,激发了曲艺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促进了曲艺创作繁荣,同时展示了安徽的发展成就和城乡新风貌。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文化氛围对社会群体的影响越大,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作用就越大。安徽曲艺事业发展要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尖子、培养角儿,为曲艺界出优秀人才打造良好的成长平台、为曲艺界出优秀作品营造宽松的创作环境。我希望曲艺在安徽大有作为。

    以文房四宝呈现文化传统

    孙晓云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

    今天,安徽举办了文化艺术界人士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一场大型“动员会”,我深深感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对于促进文化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切实有效的行动。建议多培育新时代文化,发展复合型人才,遵循发展规律,明确发展方向,安徽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安徽的未来会更美好。

    我认为,第一,要把“长三角书法文化”这张牌打好,以长三角书法联盟为载体,加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之间的合作,发挥安徽的地理优势,相互交流、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第二,文房四宝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字书写的极佳元素,安徽拥有文房四宝制作技艺一体化的历史传统,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是我们安徽对外交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必须传承创新,充分发展利用好。(张理想 晋文婧 王慧慧 陶妍妍)

    手机扫一扫也能查看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址举报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感谢各位监督反馈。
    • 举报网址:https://www.ahkjxww.com/yaowensulan/27528.html
    • 广告 重复、旧闻 格式问题 低俗 标题夸张 与事实不符 疑似抄袭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