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科技报旗下新闻网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
  • 安徽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速览

    【文化中国行】共饮一江水,合奏文明新乐章

    来源:安徽新闻网 责编:周雪晴 发布:2024-10-25 08:10:59 0

    10月20日,长江主航道芜湖段,装载着生产、生活资料的各类船舶在江上往来穿梭、有序航行。本报通讯员 潘柳全 摄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徽风皖韵的千年文脉。全国专家学者齐聚2024长江文明论坛,探讨上下游共饮一江水、下活“一盘棋”。安徽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充分发挥长江文化在价值引领、惠民育民、保护生态、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长江文化打造成安徽鲜明的文化符号、闪亮的精神标识。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徽风皖韵的千年文脉。文化、文明与生态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长江文明体系。日前,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社科专家、知名学者聚集一堂,带来了对长江文化内涵特点、时代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

    长江流经安徽800里。共饮一江水,合奏文明新乐章。近年来,我省努力把长江文化打造成安徽鲜明的文化符号、闪亮的精神标识。长江文化的创新创造、开放包容、诗情画意、浪漫瑰丽、动能澎湃,正加速转化为当代熠熠生辉的文化风景。

    续写多元开放、与时俱进的千年文脉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江畔沉吟“路漫漫其修远兮”,雄心万丈的青年李白挥毫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壮志未酬的杜甫深沉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来”,以书法著称的李之仪留下意尽而情不尽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长江是中华民族诗文的绚丽长廊。从古至今,跟长江有关的诗文歌赋不计其数。

    长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一部长江文化史,真实记录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春法表示,长江文化是由长江流域世代居民在艰难复杂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经由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融汇了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元素,古今一体。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开放的河流,长江文化是流动不息的文化。”王春法饱含感情地阐述,开放是长江文化的一项显著特征。特别是唐宋以来,长江与“海上丝路”共生,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

    论坛上,专家们达成共识:长江文化根脉悠长,其历史轴线贯通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演进过程,长江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叠加,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交融。

    在安徽,长江上承荆楚、下连吴越,通江达海、联通天下,农耕生产、商贸水运、文教工艺、多彩民俗在大江两岸摇曳生姿,玉器、丝绸、茶叶、瓷器、建筑、文房四宝等,充盈皖江文化宝库。

    浩浩长江流过安徽,与江淮文化、中原文化、徽州文化碰撞交融,书写了荡气回肠的长江文化安徽篇,这里有黄梅戏、青阳腔、大通古镇、人字洞遗址、凌家滩遗址……创新文化、红色文化、诗歌文化、铸冶文化、包公文化熠熠生辉,为长江文化赋予了独特地域性资源和气质。

    “与时俱进”“开放包容”是与会专家们在报告中屡屡出现的高频词。长江沿线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工业遗产、近现代革命遗迹等,共同构成了规模巨大、类型丰富的长江文化资源宝库,展示出长江文化的强大活力和持久魅力。

    建设人文经济“双向同构”的长江经济带

    很多与会专家表示,对长江文化的理解,要扩展到广义的生产生活;赓续长江文脉,绝不只是吃传统、玩古典,必须善于发现、提炼和呈现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围绕长江文化的当代气质和特征,特别是在当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带来的新气象,专家们相继提出了新观点。

    “我们要推动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文化‘双轮驱动’‘双向同构’,建设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核心竞争力的长江经济带。”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张东刚如是阐述。

    “长江流域各类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交融的文化形态,蕴含着敢为人先、追求真理,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团结奋斗,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等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张东刚认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发挥长江文化引领作用,为推进长江经济带沿线经济社会向上向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长江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是很多与会专家的一致观点。长江沿线省市要自觉将长江文化的人文优势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人文经济活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动能。

    在安徽,渔民退捕上岸,皖江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恢复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频频露脸;沿江城市执“绿”为笔,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江南一枝花”马鞍山彰显“诗城”魅力,黄梅戏之乡勠力重振昔日长江“戏码头”……我省把保护作为首要前提,把传承作为重要途径,把弘扬作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长江文化在价值引领、惠民育民、保护生态、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长江安徽段沿岸生态向绿、产业向新、民生向暖,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上下游共饮一江水、下活“一盘棋”

    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大部分都来自长江沿线的13个省区市,“共饮一江水”的亲切让大家更深刻地意识到深化合作的重要,只有共同高水平协同联动,才能下活“一盘棋”。专家们普遍认为,应树立“大流域”观念,妥善处理好长江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东西部双向互济、形象鲜明突出的文化发展格局,推动上中下游之间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在大会报告中提议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线路的长江样本。他表示,明确沿江城市的旅游发展定位,重点打造重庆、宜昌、武汉、南昌、南京、上海等国际旅游枢纽城市,重点培育万州、奉节、巫山、岳阳、安庆、芜湖、马鞍山、镇江、扬州、南通等水岸互动、江湖联动城市,率先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应加快培育以主题公园、度假区、商业街区、民宿集约发展区为空间依托,以科技、艺术、人文、资本和创业团队为支撑的现代长江旅游业。”戴斌说。

    一些学者更着眼于提升长江文化的传播效能与水平,打造更多具有青春态和国际范的文化产品。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的上中下游发展应该是一体化的,应该用一体化的文化标识在全球发声。作为跨越历史时空的流动的线性文化遗产,长江是促进长江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最佳载体,这也是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考量。杨振之也特别提醒道:“我们搞文旅融合发展,还必须把生态融合进来。良好的自然生态,良好的经济文化环境。有了这两个前提,文旅融合才会有好的表现场景。”

    滚滚长江,通古达今,与时俱进。随江水奔涌的不仅是丰富文旅资源的活化,还有新兴产业陆海联动、百舸争流。放眼安徽,长江流域汇聚了全省70%的新兴产业基地、80%的高新技术企业、90%的上市公司,成为全省发展水平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和合共生、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的长江文化正在新时代发展中贡献出更多“无形力量”和“有形资产”,推动中华文明滚滚向前。(陈婉婉)

    手机扫一扫也能查看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址举报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感谢各位监督反馈。
    • 举报网址:https://www.ahkjxww.com/yaowensulan/42389.html
    • 广告 重复、旧闻 格式问题 低俗 标题夸张 与事实不符 疑似抄袭 其它